中國越是發展,似乎就越是忘掉了自己之所以能進步,靠的是韜光養晦。上周,中國就本國漁船船長被扣事件與日本攤牌,強化了人們的這種印象:實力滋生傲慢。中國政府中止與日本之間的官方交流之后,平素舉止溫和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警告日本政府,準備承擔嚴重的后果。上周末,日本拒絕了中方的賠償要求,并于本周一表示,可能提出自己的賠償要求。但是,有了民族主義情緒的爆發壯膽,中國專家、記者以及網絡博主一直在呼吁政府對日施行經濟制裁——并要求出兵保護東中國海的拖撈漁船。
中國表面上的自信滿滿,更大程度上仍是一種軟弱的表現,而非實力的彰顯。此番爭執表明,領土摩擦日益升級源自經濟上的需要。此次事件中,由于藍鰭金槍魚數量日漸減少,捕撈船才會冒險深入存在爭議的水域。同樣,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也給中國帶來了壓力,迫使其強調對東中國海及南中國海存在爭議的海上油田享有的主權。據估計,這些油田的原油儲量為2000多億桶。此外,由于水資源儲備迅速枯竭,中國與印度的邊境沖突可能很快會由于在喜馬拉雅水系問題上的針鋒相對而白熱化。盡管兩國簽署了共享水系的協議,但中方依繼續在雅魯藏布江上游修建水壩與灌溉項目工程。
中國領導人和專家還呼吁改進人民解放軍的裝備,以保衛國家發展和海外經濟利益。這一切中國的鄰國也都看在眼里。對它們而言,中國日漸成熟的軍事外交能力,以及不斷崛起的“藍水”海軍力量,究竟有助于構筑地區安全,還是有利于中國建立新的勢力范圍,尚屬未知。
對于中國經濟方面的民族主義情緒,外界也存在類似的擔心。中國有一種很強的歷史軟弱感,助長了上述情緒。上世紀90年代末,對外資企業的日益依賴,促使中國政府在國內市場的保護殼內打造強大的民族工業。但隨后,迫于產能過剩和對國外消費市場的依賴,中國政府又開始努力讓民族冠軍企業真正走向全球,并用武斷的貿易政策為其提供支持。
發達國家認為這是不公平競爭,并試圖通過大型區域性組織給中國戴上緊箍咒,而發展中國家則對中國政府以金錢和實力打入本國市場的企圖保持警覺。他們堅決與中國的冠軍企業保持距離,保護本國戰略性行業,并提高貿易談判中的砝碼。中亞國家已經拒絕與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東南亞國家也要求中國在今年生效的一項貿易協定中做出更多讓步。中國越來越像一個受困的巨人。
過去30年,中國主要是努力通過融入國際社會,重新獲得領導地位。但如今,其經濟模式已經變得不可持續:盡管經過了6年的大膽宣言與諸多試驗,但中國只是變得更加依賴出口導向型的制造業和固定資產投資。從新疆到深圳的工廠,騷亂與動蕩已經給胡錦濤與溫家寶的和諧社會發展方針蒙上了陰影。一邊是雄心勃勃的壟斷企業,另一邊是共產主義愛國熱情的復蘇,中國領導層身處困境,領導力有所削弱。這壓縮了胡錦濤和溫家寶作出妥協的空間,并引發了一個問題:下一代領導層如何能重新利用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
以往我們也曾目睹過這種信心爆棚的情形,但這個插曲是中國國內轉型遭遇瓶頸的結果,如果管理不善,可能導致影響穩定的愛國情緒回潮。當其它強國對于未來的信心減弱,并面臨著需要“逞強”的壓力之際,中國開始摩拳擦掌。在這種環境下,不信任感可能會轉化為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因為它會削弱溫和派領導人的地位、激起對于侵略行徑的共同擔憂,更重要的是,它會強化一種信念:即國家實力平衡的變化,將無可避免地導致全球對立局面進一步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