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案面值】
(5-1)T 軋琴 60分 1360萬枚
(5-2)T 二胡 80分 1460萬枚
(5-3)T 板胡 80分 1430萬枚
(5-4)T 薩它爾 80分 1420萬枚
(5-5)T 馬頭琴 2.80元 1350萬枚
【發行日期】2002年2月23日
【郵票規格】30×40毫米
【齒孔度數】12度
【整張枚數】20枚
【版別】膠印
【設計者】殷會利
【責任編輯】尚予
【印制廠】遼寧省沈陽郵電印刷廠
郵票介紹:
國家郵政局定于2002年2月23日發行《民族樂器--拉弦樂器》特種郵票1套5枚。
軋琴,又稱"軋箏",唐初(公元七世紀)我國民間出現,是我國拉弦樂器的最初形式。流行于河北邯鄲以及豫北晉東南等地區,是河北地方戲曲武安平調的伴奏樂器。形制與箏相似而小。長方形音箱,面板和底板均用桐木制,面板中間拱起,略有弧度,近兩端處有"梁",即弦枕。底板平直,中央開有直徑約5厘米的音孔。音色細膩柔和,演奏方法獨特。河北省邯鄲市郵政局(056002)。
二胡,胡琴的一種,也稱胡琴。二胡在演奏姿勢上和其它胡琴類樂器大同小異,也是左手持琴,右手執弓。有高胡、中胡、大胡、低胡等多種形制。二胡在中國的民族樂隊和民族絲竹樂隊當中,常常擔任主奏的角色,相當于西洋交響樂團中的小提琴,因此,也稱它為中國樂器中的"王子"。
板胡,又稱梆胡。因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最初主要流行于我國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各地,被當地的許多地方戲曲和曲藝所吸收。河北梆子、評劇、豫劇、呂劇、晉劇、秦腔、蘭州鼓子和陜北道情等,都是用板胡作為音樂的主要伴奏樂器。板胡有獨奏板胡和地方劇種伴奏板胡多種。擅于演奏高亢、熱烈、歡快的曲調。在民族樂隊中為高音樂器,擔任弦樂的最高音部,常作各種伴奏樂器的領弦。
薩它爾,流行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最早于十四至十五世紀已流行于南疆喀什一帶,后傳至北疆和東疆,清代列入宮廷回部樂。張十至十四條弦,左側第一條銅弦為主奏弦,其余為鋼絲共鳴弦。發音清脆剛健。本世紀五十年代改革制成中音薩它爾,全長120厘米,琴桿稍短,指板上設塑料制品位;高音薩它爾,全長87厘米,音箱相應縮小,均在樂隊合奏中使用。新疆喀什地區郵政局(844000)。
馬頭琴,因琴頭雕有馬頭而得名,公元十三世紀初便在蒙古族中廣泛流傳。為獨奏樂器,也可用于器樂合奏和為說唱、民歌、舞蹈伴奏或參加民族樂隊演奏。馬頭琴多為是演奏者自制自用,拉奏方法與其他拉弦樂器不同,弓子的馬尾是在兩弦外面擦弦,發音柔和渾厚,音色宏闊低沉,富有草原風味。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郵政局。
購物首頁 | 關于我們 | 招賢納士 | 業務聯系 | 版權聲明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黃寺大街德勝置業大廈1號寫字樓1011室
版權所有:點購收藏網 Copyright © 2008-2023 京ICP證100771號 京ICP備1200416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