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馬就是人類的忠實伙伴。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行的眾多郵票中,圖案中有馬的就有80余套120余枚,這在我國12種生肖動物中是首屈一指的。其中圖案中有5匹以上的群馬就有20余枚。
2014年1月5日中國郵政發行《甲午年》特種郵票,全套1枚。圖案為除前右腿弓起,其余三腿站立,昂首嘶鳴,備著馬鞍的一匹古戰馬。這是我國發行第三輪生肖郵票的第十一套。前兩輪生肖郵票的馬票是1990年1月5日的《庚午年》和2002年1月5日的《壬午年》特種郵票。
《甲午年》特種郵票出自深圳著名設計師陳紹華之手。郵票上的“馬”是一匹比例勻稱、體態矯健的白馬,設計者延續了“兔年”、“龍年”、“蛇年”生肖郵票的一些設計風格,采用寫實的手法,表達了人們對開年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馬鞍上畫有兩只蝙蝠,寓意“馬上得福”。同時作者還在馬的動態設計上刻意回避了傳統常用的奔馬與躍馬的俗套和浮躁,創造出一匹不卑不亢、悠閑自得的立馬的優雅造型。
在十二生肖中,若以美為標準來選擇,非馬莫屬,而馬之所以美,在于其整體形態,因而圖稿沒有采取以往慣用的局部夸張手法來表現,如著重表現頭面部等,而是重在表現和諧、勻稱的比例和矯健的體態。之所以是一匹白馬,是因為白馬屬于王者之相,是勇敢與圣潔之尊者,再飾以緞黃御駕、赤鞍載蝠,寓意馬到福臨、甲午年吉祥。
在我國郵票中出現最多的坐騎則是戰馬,例如1987年至1998年陸續發行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和《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兩套系列特種郵票,在40枚郵票和6枚小型張中,有19枚圖案中出現72匹戰馬。
馬是人類的朋友,因此馬又成為歷代藝術家們創作的源泉和對象。這在我國的文物及美術作品郵票中充分體現出來。如1961年11月10日的《唐三彩》特種郵票第三、四、五、六枚,4枚郵票圖案為三彩陶馬;2006年12月3日的《神駿圖》特種郵票,圖案為繪畫作品上的馬;2001年10月28日的《昭陵六駿》特種郵票,全套6枚圖案為浮雕石像馬。
值得特別提出的是我國已故現代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一生愛馬畫馬,創作了大量馬題材的傳世作品。1978年5月5日的《奔馬》特種郵票,全套10枚,小型張1枚,圖案就是徐悲鴻先生筆下的杰作,匹匹奔馬神采各異,栩栩如生,1980年被評為建國30年最佳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