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清代郵票是指清代海關試辦郵政和國家郵政發行的郵票,郵票主圖多用象征皇權的龍為圖案。如大龍、小龍、蟠龍,幾乎包攬了清代普票的全部。郵票邊飾也用封建時代象征吉祥如意之物,如靈芝、蝙蝠、如意、云紋等。
1878年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發行,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為止,清政府先后以“大清郵政局”、“大清國郵政局”、“大清國郵政,和“大清郵政,等銘記,共發行普通郵票、紀念郵票、欠資郵票、快信郵票以及地方貼用郵票共計22套125枚。
大龍郵票前后印刷、出售8年。全套共約100萬枚,其中3分銀票又占了一半以上,所以不過20萬套左右。目前保存在集郵者和郵商手里的“大龍”,能有發行量的十分之一已屬“寬打”的估測,也就是說,存世僅約2萬套。但在拍賣市場上,全套舊票的成交價二三千元,新票也不過六七千元光景。
清代國家郵政從籌辦開始,即被外國人所把持,各方在準備工作不足,郵政已經開辦,新版郵票卻未印出。當時正逢清政府進行幣制改革,于是普3至普9計7套郵票均用原海關郵政票和紅印花稅票作底票在上面加字改值而成。有些改值郵票出現了一系列人為的錯異變體,如所謂“紅印花八寶,、萬壽票的“四復八倒’和口本石印蟠龍異色票等。
郵票多由外國人設計,在外國印刷,故整體風格與同時期的世界古典郵票近似,每套票有英文的銘記和面值標記,但清代郵票在設計風格上還是力求體現中國文化的特色。制版印刷方面認真精細,質量較高。多套郵票采用雕刻以至雙色套印技術,使用特制的水印紙印刷,均有效地防止了郵票的偽造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