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1606--1645)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本名鴻基,隆西米脂李繼遷寨人。出身農民家庭,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后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八年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聲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犧牲后,他繼稱闖王。十一年在潼關戰敗,僅率劉宗敏等十余人,隱伏商雒叢山中(在豫陜邊區)。次年出山再起。十三年又在巴西魚腹山(腹一作復)被困,以五十騎突圍,進入河南。其時中原災荒嚴重,階級矛盾極度尖銳。他用李巖等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時有“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臨汝)殲滅明陜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由于起義軍領袖犯了勝利時驕傲的錯誤,失去警惕。明將吳三桂勾結滿族貴族入關,聯合進攻農民軍。他迎戰失利,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陜西抗擊。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害。所部繼續堅持抗清斗爭。
中國杰出歷史人物李自成金銀幣為圓形精制銀幣,含純銀22克,成色90%,直徑36毫米,面額5元,發行量為30000枚,由沈陽造幣廠 鑄造。其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并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為李自成造像,背景飾以闖王進京時百姓夾道歡迎的場景,《明 史?李自成傳》中有這樣的描述:納李巖均田免賦建策,深得民眾擁護,有歌謠“迎闖王,不納糧”,或正是該場景的真實寫照。銀幣環刊李 自成、其生卒年份字樣,并刊面額。
李自成銀幣在李自成形象塑造方面,著重展現其躊躇滿志、英雄情懷。銀幣中李自成一手叉腰,一手扶刀,極目遠眺,神情嚴肅凝 重,思慮極深。這個農民領袖在經歷南征北戰之后顯示出了一股豪杰英姿和王者氣象。而其嚴肅的神情又似乎在憂慮即將面臨的一系列 問題。背景處是老百姓熱烈歡迎闖王的場景,從這夾道歡迎的場景可以看出李自成是受到百姓的歡迎和擁護的。他在某種立場上是照顧 到了百姓的利益,這起源于其平民百姓的階級基礎。或者,歷代開國皇帝從最初都是以分利于百姓為一要略而獲得支持,而這也是為恢 復生產,休養生息之必要。只是所有的王朝到步入正軌開始便又重蹈覆轍,分利已經不可能,而當剝削與奴役沖破民眾所能承受的底線 時,便又是新一輪的推翻與重建。或者人類的歷史究其實也不外乎是一部欲望史,只不過欲望的實現總是存在向外界攫取這一事實。
李自成銀幣選用了百姓夾道歡迎李自成的場景為大的背景敘事畫面,頗含深意。李自成起義成功的短促,讓不少學者政客討論研究 了半個世紀,或者,李自成銀幣上的幣面背景畫面正在述說著什么。想起200年后的洪秀全起義,說到底也還是官逼民反的典型例子,迅 速的失敗,同樣讓人扼腕。真正能夠啟開民智,從思想上解放各種約定俗成的東西,反抗并不是為了下一次是自己去奴役,換個主人而 已。“大同”只不過最后成為一個幌子,一種捷徑,欺騙與利用,并不是歷史的本質,歷史最終會淘汰掉失去平衡法則的人事。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