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國各地舉辦的公益性專家鑒寶活動,除不斷刷新民間藏寶的贗品百分比外,還讓眾多持寶人多了幾分疑惑。前不久北京某古玩城舉辦的類似活動,令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他們的擔心:包藏在部分鑒定專家內心深處的公與私又有誰來鑒定呢?
鑒定現場之一:懷抱大包小包的持寶人一邊排隊等候,一邊匆忙吞吃快餐盒飯;
鑒定現場之二:某鑒定專家將一女持寶人拉到旁邊,先說東西是民國的,價值不高,后說如果想出手時可以打電話給他;
鑒定現場之三:持寶人相互切磋。此說“排了半天一句‘高仿’就給打發了,懂不懂啊”,彼言“你來就得聽人家的,不過別太當真”。我問其中一位手捧畫軸的中年男子怎么看專家給出的鑒定結果,他坦言道:“來就說明有百分之五十的相信度啊!”他們不知道,這正是最容易被左右的心理位置。
我想起2002年歲末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一次收藏界研討會上,說著說著,史樹青和他的前任因對新《文物法》的某點理解不同而爭得臉紅脖子粗。雙方觀點鮮明,各持己見,直到其中一位喊出“我不跟你爭了”的大白話,才算借滿場笑聲作罷。本應無爭不成鑒定的鑒寶活動,如今大多成了專家審寶斷案的一言堂,最多再加個所謂的“專家鑒定團意見”。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