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太原市民李先生向本報反映,中國郵政于2011年發行的2枚《關公》特種郵票:“千里單騎”與“夜讀春秋”存在諸多與歷史不符的問題。18日,記者采訪了太原師范學院歷史系副教授褚鴻運和太原市集郵協會副會長蔡恒宏,他們認為,關公郵票是對關公形象的藝術再創造,不可能完全符合歷史真實。
李先生指出關公郵票的幾點疑問:
1、“夜讀春秋”中,關公手拿竹簡,這是錯誤的,應該閱讀絲綢類卷軸的書籍;
2、“千里單騎”中,關公不應該手拿大刀。根據《三國志》描述以及按照當時的歷史事實,關羽沒有大刀這種武器,手拿大刀的造型是在后世才逐漸形成的。
3、 “夜讀春秋”中關公坐姿不符歷史事實,應該席地而坐或跪坐,不應該有凳子;
4、兩張郵票上關公所穿的衣服年代有問題,不符合當時的生活習慣;
褚鴻運是中國古代史研究專家。他認為,關公坐姿確實不對,椅、凳的出現在隋代以后,在此之前人們都是坐在地上。關公使用竹簡看書可能性不大,盡管當時的紙張還沒有廣泛使用,但按三國時期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習慣,書籍應該是布帛類的。而關公手拿大刀也不符合歷史,關公手拿大刀這種造型出現在明清時期,是人們對關公逐漸神化后形成的。但褚鴻運認為,千百年來,關公手拿大刀的英勇高大形象已深入人心,如今人們很難認同關公兩千年前的實際形象,這一點可以不必追究。
蔡恒宏說:“2011年版的關公郵票是從民間年畫演繹過來的,是對關公形象的藝術創造。”蔡恒宏認為,郵票里的關公形象已經在民間得到人們的認可,是歷史與現代的融合,體現的是人們心中關公的完美形象,不能以歷史考據的方式去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