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文物門類中,字畫、古玩等近年來價格陡漲,投資空間已十分有限,而且,字畫不容易保存,出現紙質潮濕的狀況,字畫就變成一張紙,它的收藏價值大大減弱,古玩易碎,不好好保管,碎片也是和花瓶的價值一樣了,就有貶值的危險。得不償失。而古錢幣遠沒有達到其應有的價值,古代用來當做一般等價物,現在只是供人玩賞的玩物。并且時下古錢幣造假者眾多,因此收藏投資古錢幣需具備豐富的歷史知識和較強的鑒賞能力,一招不慎,全盤皆輸。所以,現下還是錢幣收藏比較穩定,而且錢幣永遠不會貶值。
我們的收藏品市場,從整體而言,投資規模的大小也是根據消費需求多少來決定的。五六十年代,大家都窮,溫飽都沒解決,誰有閑錢玩收藏?因此,那個時候也就沒有什么較大規模的收藏品市場,沒收藏需求,投資也就沒有預期利潤,誰還投資呀?即使有人投入大量資金,也未見得就能帶動收藏,想收藏的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收藏活動起源何時,已無法考證,但集郵的起源,脈絡則比較清晰。1840年5月1日,世界第一枚郵票黑便士誕生,發售當天,不列顛博物館的約翰.愛德華.格雷最早從郵局購得并收藏,他被認為是世界集郵第一人,那時,并沒有人認識到郵票有投資功能。
就在1841年10月29日,英國《泰晤士報》刊登一個婦女求購信銷票裝裱居室,帶動了更多的婦女搜集郵票,誰的郵票多,誰的面子大,清朝的張德彝在《歐美環游記》里寫到當時這個情況“凡收得信票者,張貼壁上,以多為貴,相習成風,女子有因無許多信票而不得嫁者”隨著越來越多的女人們購買郵票來炫耀,需求大了,在本地收集難度越來越大。于是,產生了有人到其它城市低價收購回來高價賣出的投資行為。但當時的投資規模尚是散兵游勇,后來集郵之風日盛,需求不斷擴大。于是,在1852年比利時人讓巴蒂斯特.莫恩在布魯塞爾開的書店里兼做起買賣郵票的生意。1856年英國普利茅斯出現吉本斯專業郵票商店,1860年倫敦出現露天郵票交換市場。1862年,德國萊比錫有了第一本買賣郵票的商品目錄,1865年,巴黎出現郵票拍賣。
但我們應該明確收藏品的屬性,從而理順收藏與投資之間的關系----投資是由收藏需求衍生的! 收藏不僅是簡單的存放,而是一種紀念,或是一種升值。投資品應該恰當的選擇,郵票雖然自古就有收藏,但他的收藏價值遠不如錢幣收藏來的穩妥。人民幣收藏最新價格一直在變動,但無論怎么變,都是萬變不離其宗,人民幣的永遠不會貶值,人民幣的收藏永遠都是社會的寵兒!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