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李大爺在家中研究發現的“寶貝”。
“孩子在應河邊撿了個‘銅器’,我翻了翻書,很像金代的印錢模子。你們過來看看吧!”昨天上午,年近八旬的市民李大爺致電本報反映。
接報后,記者趕到市工人文化宮家屬院李大爺家,行動不便的李大爺顫巍巍地開了門,將記者引進書房。記者看到,本不寬綽的書房被收藏、鑒寶類書籍占據大部分。李大爺戴著老花鏡從柜子里翻出一個長方形“銅器”,擺在了桌上。
記者眼前的這個“銅器”銹跡斑斑,重約1公斤。記者用李大爺家的量尺測量,“銅器”長約20厘米,寬約10厘米。邊緣有精美的紋飾圖案,可清晰辨出“貞?寶券”“五十貫”等反寫的繁體字,中部的數列小字難以辨認。
“上個月我兒子開車到應河邊玩,無意中撿到了它,知道我喜歡收藏,就送給了我。”李大爺說,他搞收藏已30年了,文物鑒定知識也積累了一些,但還不是十分清楚這個“銅器”的身份。“我查了不少史料,根據外觀和上面的字,很像是金代貞?年間五十貫銅版印錢模子。”
在李大爺提示下,記者上網查詢得知,這個“銅器”的外觀與山西省博物院貞?寶券五十貫銅版印錢模子的圖片相合。貞?寶券是金代貞?三年(1215年)發行的紙鈔,有特殊的歷史文化價值。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