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規模發行紀念幣,應該始于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前,央行發行了金質紀念幣一套,共4枚,每枚重量均為1/2盎司,成色 91.6%,直徑27毫米,面值400元,發行量為70000枚。這套紀念幣是國內首次發行的金質紀念幣,屬“龍頭幣”,具有特殊意義,因此收藏價值較高。
之后,每遇重大事件,央行總會發行一定數量的紀念幣以示祝賀。
如“國慶”題材的就發行過5次,除了部分金、銀、銅合金紀念幣外,還有4次發行了流通紀念幣;建黨70周年,發行了3000萬套共9000萬枚流通紀念幣;抗戰勝利50周年,發行了1000枚流通紀念幣;5個自治區解放40周年,都發行了數量不等的流通紀念幣;香港和澳門回歸,分別發行2000萬套;全運會、亞運會、奧運會也都大量發行流通紀念幣。
還有以“偉人百年”為題材的流通紀念幣,如宋慶齡、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陳云等。
和多數國民一樣,收藏紀念幣僅僅為了好玩,為了留個紀念,并未考慮其升值的屬性。因此,每次聽說有紀念幣發行,也總是想方設法弄上一、兩套以作紀念。
可令人遺憾的是,隨著紀念幣收藏市場的日益火爆,多數紀念幣的發行,一般國民已經無法實現“弄一、兩套以作紀念”的愿望,只有那些“近水樓臺”的業內人員,才可以從容地得到他們想要的紀念幣。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紀念幣的價值和價格已經嚴重背離。
流通紀念幣說起來是貨幣,但因其發行量受到嚴格限制,“物以稀為貴”的特性必然反映其屬性里,紀念幣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一種特殊的商品,而商品, 就應該依照市場供求關系來定價。因此,目前流通紀念幣的“平價發行”方式,不但不符合市場經濟“等價交換”的基本原則,也為“權力尋租”提供了方便。
流通紀念幣的發行方式應該在兩個方面注意完善:
一是為了滿足社會各界的好奇心,以及讓更多的國民在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日中增加 “同樂”感,應該大幅度增加流通紀念幣的發行量,比如此次建黨90周年僅發行6000萬枚紀念幣,還不夠8000萬黨員“人手一枚”的,普通國民又怎能增加“同樂”感?
二是要考慮流通紀念幣的實際價值,宜采用“溢價發行”方式,由各商業銀行競價銷售,以實現發行環節的公平。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