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轉眼開年,兔年將盡,迎來龍行雨布的年景;新年伊始,欲望如水一發不可收拾,又喚起人們對龍年風調雨順的祈盼。在人們日常目力所及之處,龍的行藏多是起落行走在與皇家有關的各類建筑結構之上。而究其歷史,據目前已有史料記載,內蒙古敖漢旗發現的興隆洼龍紋陶器是中國龍最早的形像,出現于8000年前;這是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洼文化因此而得名。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1987年河南濮陽考古發掘現場,發現了一條仰韶文化時期特點的蚌殼擺塑而成的龍虎之形,其中龍的形象庶幾已與明清時代皇室宮殿器物上的龍差堪可比,距今應在六、七千年之間。
龍是生活在華夏九州的漢、苗、柯爾克孜、毛南、怒等民族傳說中的神異動物,漢族原始宗教――道教文化中標榜的“四靈”之首。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于是便希望自己的民族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龍由古代圖騰崇拜而來,通過人的想象加工而成的。作為圖騰乃是“天賜”,又是經歷了戰火的洗滌,各部落相互爭戰,戰勝國和被戰勝國不斷種族融合的結果,部落圖騰的混搭。而在經歷幾千年的歷史沿革、不斷畫影圖形滾雪球似地增容,又經過民間和御用文人畫師的撮合、加工美化的過程之后,發展到今天才使得形象日益完備豐滿,氣象萬千熠熠生輝。由于是戰勝和被戰勝關系的這種融合,所以體形除了高大逼人、百煉金剛似的威猛氣勢外,驕顏氣盛,睥睨六合不可一世的威武;氣焰“囂張”的跋扈之態日趨張揚。
龍形的創作在各種金銀紀念幣章的造型已然不勝枚舉,2012壬辰龍年賀歲金銀鋌的圖案與其他龍的描畫、或翻騰或御氣馳騁遨游天宇的形象不同。龍鋌背面圖案最為讓人稱道,圖案采擷自象征帝王尊嚴的龍袍服飾中頗具威猛動勢的升龍形象;此龍的圖式不落窠臼,表現出威龍奮爪疾升的生動姿態。龍兒嬉耍追逐著火焰珠,身形漫卷,或急或緩,時矯捷疾行,時怡然踱步,頜下須髯飄曳,身畔浮云繚繞,大有沖出畫面之勢;犄角去天尺五,云蒸霞蔚,腳下萬重煙水,海藍水清;龍體盤曲彎長,珠形滾圓,在金銀材質的托舉中,把整個畫面輝映得美倫美奐,為構圖增加一層美感,使人浮想聯翩。
龍年賀歲金銀鋌正面圖案延續了這一造型系列的傳統模式,中央圖案一如既往在鞍橋形龍鋌的中部,呈內圓外方。外方圖案是吉祥花草的圖案,采用了民間吉祥圖案里的花草拐子和龍花拐子的復合變形;內圓圖案猶如一塊玉璧,暗合了蒼龍拱璧圖案的精髓,相得益彰恰到妙處。有形無形中強化了吉祥圖案隱喻表達的一種寫意美,也強化了中央――中國金幣總公司標識和英文縮寫CGCI圖案的留白空間。龍鋌上一番充滿新意的設計,但分稍有因循松懈,不能善加描畫,就不能制造出如此意象的蛟龍奇峰突起、出類拔萃的地位。
人們對自然的改造已經進行了幾千年,目的當然不是僅僅為了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也為了滿足日益高漲的文化和精神需求。金銀幣章的工美裝飾性設計是中國較早與國際接軌,進入高端藝術殿堂的藝術品之一,要使人們對它產生更大興趣,就必須以創新能力不失時機地“抓住”不斷涌現的對于“新穎”的需求,在文化素質積攢到一定的厚度后,則可水漲船高一蹴而就。以此而論這款龍年賀歲金銀鋌就較好地契合了現階段人民大眾不斷高漲的文化消費的需要。它以中國傳統生肖文化為基礎、以龍意境為靈感的原創設計,和它吸引國內外眾多消費群體關注的宜禮宜藏特點,以及成為這款金銀龍鋌一大亮點的貴金屬帶來的投資價值的熱效應,為消費中國金幣品牌的貴金屬文化類的高端人群增加了更加寬泛的選擇。
龍的圖形,帝制時代的中國黎民百姓是絕對不可僭越擅專的,它獨具一格的形態已成為皇家專用的圖形符號。而今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年代,龍文化在今日的中國有著新的解讀。龍,集曰月之精華,匯天地之靈氣,具百獸之形;有道是龍從云,虎從風,大風起兮“龍”飛揚,威加海內兮守四方。我們深深地祈愿:祈愿中華龍為中華民族謀福祉守太平。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