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陜革命根據地建立之初,紅軍從鄂豫皖蘇區帶來少量壹圓銀幣和面額不等的紙幣,只供內部使用,遠不能滿足市場流通的需要,致使紅軍籌款、政府收支和市場貿易都相當困難。1933年2月,為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川陜省蘇維埃政府在蘇區通江縣苦草壩成立了石印局,又名印鈔廠。
石印局剛成立時有石印機1臺和幾名工人,后來石印機增加到3臺,12名工人,負責印刷紙幣和布幣。1933年10月,“宣達戰役”打敗了劉存厚,繳獲了劉存厚造幣廠的全部機器和原材料,接收了造幣廠的工人。
同年11月18日,在通江縣城成立了川陜省造幣廠,廠址設在城郊西寺。全廠有石印機、碾片機、宰片機、印花機、滾邊機等70余臺,技師和工人200余名,從此開始鑄造銅幣和銀元。
貨幣由川陜省工農銀行發行。其品種多樣,形制各異,計4類、19種。其中在蘇區內流通四類(紙、布、銅、銀)15種。其有代表性的種類和形制如:壹串紙幣、叁串紙幣、壹圓紙幣、貳串布幣、壹圓布幣、五分銅幣、小200文銅幣、大200文銅幣、500文銅幣、壹圓銀幣等。同時,將革命口號鑄在錢幣上是中國錢幣史之首創,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誕生。用簡陋的造幣設備熔鑄制造出帶“鐮刀斧頭五角星”圖案的銅幣和銀幣,后來還在“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文字基礎上增添了“赤化全川”等字樣。
據有關史料記載:川陜工農銀行從1933年至1935年,貨幣發行總量為280萬元,其中紙幣60萬元,布幣140萬元,銅幣30萬元,銀幣50萬元。
1935年春,紅軍開始長征,造幣廠隨軍遷至旺蒼,1935年4月再度遷至中壩,停止鑄幣,只印紙幣,長征途中川陜省造幣廠便結束了歷史使命。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