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跨越河北、河南等數省,明察暗訪多個地市、村莊,經“盜墓世家”面授技藝,為您揭開盜墓產業神秘面紗,揭露當代盜墓全過程。
河南安陽曹操墓爭論風波至今未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盜墓賊的光顧,不少專家學者將曹操墓視為空墓,因為其缺少足夠證明墓主身份的物證。盜墓是封建墓葬制度的伴隨產物——由于封建時期的帝王將相死后大量陪葬,便成就了我國歷史上一代代的盜墓高手。據相關人士透露,僅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甘肅、湖南六省,就有將近10萬職業或業余盜墓人。
盜墓者何以代代相傳?盜墓者具有何種高超技術?盜墓具體過程如何?大量出土文物都流向何方?本報記者跨越河北、河南等數省,明察暗訪多個地市、村莊,經“盜墓世家”面授技藝,為您揭開盜墓產業神秘面紗,揭露當代盜墓全過程。
盜墓者的忠告
盜墓江湖中,難免會和黑道上的人打交道,你辛辛苦苦弄來的文物,國家禁止倒賣,所以不敢見光,只能通過黑道上的人走貨,黑道上有“黑吃黑”一說,小心拿不到錢反倒丟了小命。
在河北廣平縣某村莊,記者幾經周折見到了江湖人稱“老黑”的盜墓高手。他從十幾歲開始入行,后因被拘留而金盆洗手。當記者問起盜墓行業,并想以學徒身份學習技術的時候,老黑詫異地打量了記者一番,繼而語重心長地說,你要有本事就去找個正經事做,盜墓這行并不是小說《鬼吹燈》和《盜墓筆記》寫得那樣傳奇有趣,雖然盜墓者都覺得“干一輩子不如挖一鏟子”,懷著僥幸的心理想一夜暴富,但盜墓者都知道,“十墓九空”是不可回避的現實。老黑對記者忠告道:“就算你敢下墓穴,不怕把牢底坐穿,但盜墓江湖中,難免會和黑道上的人打交道,你辛辛苦苦弄來的文物,國家禁止倒賣,所以不敢見光,只能通過黑道上的人走貨,黑道上有‘黑吃黑’一說,小心拿不到錢反倒丟了小命。只要你上了這賊船,就騎虎難下了,都是一根稻草上的螞蚱,指不定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就被出賣了。所以還是別干這行為好,畢竟因為盜墓而死的人太多了。”
接著,老黑給記者講了個故事。聽道上的人說,前幾年有五個外省的盜墓者找到了一座大墓,成功打穿石墓墻后,就用繩子放了兩個同伙下去,但當兩個同伙將墓室內的文物用繩子運送到地面后,上面的三個人看到出土的文物價值連城,就動了歹心,不想與墓內兩個人分贓,竟然拉起繩子把墓洞口填實。那兩個可憐的同伙沒能再爬上來,就這樣為那座古墓陪葬了。
盜墓者的一番忠告使記者頓時毛骨悚然,老黑建議記者去河南看看,畢竟盜墓工具的鼻祖洛陽鏟,就是在河南研究出來的,“那邊的人技高人膽大”。
前期準備
盜墓前期的準備工作很重要,除工具外,還需具備天時、地利、人和。
新浪收藏訊 日前,從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傳來消息獲悉,書圣王羲之作品《草書平安帖》將作為重磅拍品現身秋拍。據中國嘉德副總裁胡妍妍介紹:“乾隆帝盛譽本貼‘可亞時晴’,媲美‘三希堂’瑰寶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民間流傳王羲之高古摹本無出其右。此作品目前估價待詢。”
王羲之《草書平安帖》最早見于《宣和書譜》著錄,后刻入北宋著名的叢帖《絳帖》,當時共有九行,后被一分為二,即將于中國嘉德秋拍亮相的為前半部,共四行四十一字。
此帖經乾隆二次題識并著錄于《石渠寶笈·續編》,且歷經多位收藏家收藏,流傳有序,極其難得。經考證,在元代被鑒定大家柯九思收藏,在其左右及宋綾隔水的騎縫上蓋有他多方收藏印。此后這件作品入明初收藏家李錦之手,之后為文徵明所得,明嘉靖二十年文氏父子將其刻入《停云館法帖》卷四,被認定為唐人所摹,后此帖歸其長子文彭所有。萬歷年間流入北京,被王世懋、孫?等發現。明末藏于安徽歙縣收藏家吳家鳳處。清初分別藏于曹溶、李宗孔及梁清標家,之后被收入內府。
王羲之真跡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歷來已被當作真跡看待。由于年代久遠,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跡一樣對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斷,有稱為宋摹的,也有疑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則定為唐摹。它著錄極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種叢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傳歷歷可考與可靠,其珍貴性不言而喻。此次現身中國嘉德秋拍,勢必成為秋拍季的關注焦點,值得期待。(史介語)
相關鏈接
晉代王羲之有“書圣”之稱,隸、草、楷、行各體均入神妙之境,自成一家,影響深遠,成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學習的楷模。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兮若流風之回雪。”一句來贊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