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古董,亂世黃金”。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收藏急劇升溫。湖南是文化大省,也是文物大省。收藏,對于傳承和弘揚湖湘文化、助推文化強省建設,有著重要意義;從產業角度而言,“收藏經濟”也很被看好,前景不可估量,藏家們在把玩藝術珍品同時,還會帶來巨額財富增值。可見,收藏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
文化追求與投資需求,助推收藏熱升溫
“長期以來,各級政府主導著古玩收藏,國家收藏是收藏的主體,民間收藏則一直扮演著補充者的角色,因而始終得不到重視,也沒有規范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湖南收藏協會會長張一兵說。其實,由于古玩藝術品歷時久遠、數量眾多且遍布民間,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國家收藏都無法把天下珍寶盡收囊中,放在國家博物館的僅僅是少數。
事實上,民間收藏是古玩藝術品乃至文物收藏的主體,絕大多數藏品都是在民間得到保護,并有序傳承。多年來,中國的民間收藏為國家搶救了很多國寶。從這個意義上說,民間收藏甚至比國家收藏還重要。
省收藏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林安國向記者介紹了湖南收藏發展的脈絡:“改革開放以前,湖南收藏大多在地下暗地里進行,中間還夾雜著一些走私、破壞、盜賣文物等不法行為。改革開放后,慢慢地半公開化,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逐步紅火起來。1992年,長沙寶南街開辦了第一家藝術品市場;1996年,市場轉移到了清水塘,經營得紅紅火火;2004年,湖湘藝術品市場開張;2009年,湖南古玩城開業。湖南收藏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升溫。”
湖南,到底有多少件藏品?由于沒有專門的統計數據,省收藏協會僅給出了“高達數百萬件”這個籠統數據,其中湖南省博物館館藏12萬件,各地、市國有博物館館藏20多萬件,其他藏品均散布于民間。
伴隨著湖南省經濟快速發展,藏家資金不斷累積,經營經驗、收藏經驗不斷增加,湖南的收藏品市場日漸熱鬧,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低端到高端、從零散開放式到集約化封閉經營管理的發展過程。林安國介紹:“從湖南省文物商店鳴鑼開張20多年來,民間收藏品市場的發展,經歷了清水塘古玩市場的興盛到現在韭菜園古玩藝術品一條街的形成。比較知名的有湖南古玩城、清水塘古玩市場、湖湘藝術品市場、坡子街湘韻閣古玩市場等。”
收藏熱升溫,還體現在拍賣會、展覽會的頻繁舉行。近年來,省博物館不斷引進新的內容,如國寶走進湖南,開辟《金鷹紀實》博物館翻箱底欄目,長沙市博物館和長沙市收藏協會共同推出2009年“長沙市文物精品展”等。在省收藏協會指導下,一些地方成立了各行業性分會和紅色收藏等專業委員會,并形成了拍賣制度,將湖南國際商品拍賣公司請進來,組織月拍、季拍,使藏家與拍賣公司實現雙贏。此外,還適時舉辦各類展覽會,如湖湘名人書畫、中國紅瓷、長沙窯、民間古玩、錢幣票證、紅色收藏等交流、交易展覽會,尤其是2007年請進了中央電視臺《鑒寶》欄目組來長沙,對收藏品市場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