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收藏人數的增多,梅花硬幣原盒的價格也漸漸越來越高。雖偶有小起小落,總體來看,還是上漲了不少,尤其是早期年份。
由于早期年份距今時間長,導致品相參差不齊,所以不論收藏還是投資,需要重點關注的就是有無氧化,因為氧化之后品相會大打折扣,價格隨品相的差異,波動也比較大。
一個幣種的歷史文化,社會政治背景,設計,群眾基礎,材質,發行,流通耗損,發行量。
一、歷史文化
老三花幣種發行于90年代,這時的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后年年攀高,舊的錢幣面值體系已經完全與市場流通脫節,老三花在1991年的發行正好順應了中國經濟社會當時的市場需要,且硬幣的長流通性,也象征著中國經濟社會必將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下去,必將越來越繁榮。
二、社會政治背景
新中國建立后,我們經歷了一個又一個不穩定的時期,但在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被推倒前臺,全國人民一心搞經濟,在改革開放的第一個十年后,中國人嘗到了改革開放為我們帶來的好,也正在這時,老三花硬幣發行了。這時的中國社會百業興旺,經濟文化都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人民生活慢慢富裕起來,中國開始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自己的美麗,魅力和實力。
三、硬幣設計
老三花硬幣的設計絕對是新中國四個硬幣品種中最用心良苦的,牡丹花在我國向來有吉祥富貴之意,老三花硬幣將牡丹花作為一元的背面圖案,象征著中國人民在今后生活上必將富裕,富貴,吉祥。一角的背面主圖為菊花,菊花在我國歷史文化上,向來有超凡脫俗的含義,這印證著中國人民所走的道路超凡脫俗。
如果說一元與一角的設計含義都是對中國人在以后工作與生活中的美好祝愿,梅花五角上那六朵盛開的梅花,則是對過去苦的追憶與對今后香的祝愿,梅花香自苦寒來,看那六朵臘月冰雪之中盛開的寒梅,你是否也感覺到一種為中國振興而奮斗過的驕傲,即使我們吃了很多苦,但苦后的香甜,卻是外人所不能感受到的。
四、群眾基礎
說起收藏,不得不說到一件藏品的群眾基礎,就好像一種美食一樣,有強大的群眾基礎自然不愁銷路。我們僅拿老三花與長城套幣做一下對比,由于特定的歷史時期,長城幣雖然作為中國第一套以元與角為單位的流通硬幣,但在當時真正拿著長城一元去流通購物的百姓卻不多,很多中國人甚至沒有見過這一套流通硬幣,這就造成群眾基礎的薄弱。
當然長城套幣作為當今流通硬幣的龍頭品種,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了解和認可,但對于流通了十年的老三花硬幣來說,長城的群眾基礎則顯得薄弱許多,梅花五角作為老三花套幣中唯一的銅幣,也是最后一套有國徽的硬幣(在2000年就宣布在硬幣中不再使用國徽,可是梅花5角在2001年也發行了,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自然受到更多人的關注。
五、材質
世界硬幣歷史中,銀與銅為材質的硬幣占有著很大的比例,一戰之后,大部分國家將銅材質作為流通硬幣的首選,且中國的錢幣歷史中,銅材質錢幣占據了幾千年的歷史,銅已經成為中國人心中流通硬幣首選的金屬材質,而老三花硬幣中唯獨只有梅花五角是銅材質,且后來的新三花則完全取消了全銅材質的硬幣(荷花五角為鋼芯鍍銅),其中92年版使用的是進口銅材,這就使得梅花五角更加受到錢幣收藏愛好者的喜愛和追捧。
時常會看到有的朋友在談論,梅花五角會不會成為中國最后一枚全銅材質的流通硬幣,每當看到這些討論之時,你的腦海中是否總會呈現出梅花五角那金燦燦的銅光澤?
六、流通損耗
流通硬幣的首要價值體現在市場流通上,相對于紙幣,硬幣的堅硬,不易耗損性質,一直是各國家面對小額面值錢幣的首選,這樣可以為國家節約更多的造幣成本。而有流通就必然存在著耗損,不管材質多么堅硬,耗損都是一直存在的。
梅花五角硬幣愛好者們曾經做過一個統計,梅花五角從91年發行到2001年,至今,最長的在市場流通二十多年,最短的也有十來年時間,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內,梅花究竟消耗了多少,這個準確的數據我們無法統計出來,但單從如今的銀行對五角硬幣回籠的統計來看,梅花五角所占比例不到15%,在長三角經濟發達,貨幣流通速度快的地區,有時梅花竟然占比為0。這就看出,梅花五角的流通消耗是如此之大,加之銅材質的硬幣向來是民間首飾加工的首選材料,自91年梅花五角發行以來,用梅花五角加工首飾的就一直存在,可以說梅花流通了二十多年,被加工了二十多年的首飾,且隨著中國人生活的不斷富裕,角幣越來不被重視,這二十多年間,梅花被加工成首飾的數量呈階梯型的遞增趨勢。
從以上各種情況來分析,梅花的流通消耗量大概在總量的50%-60%之間,這意味著,已經有一半以上的梅花五角已經人間蒸發或者被長時間的市場流通損壞。硬幣的耗損直接影響著其存世量的大小,而存世量的大小,又和其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有著必然的關系,這就不難理解有人早在七八年前就開始重視并且大量收藏梅花五角的初衷了,也許當你看到這篇文字時,你真的感覺到梅花五角已經和你分離了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
七、發行量
流通硬幣不像金屬紀念幣那樣,有人民銀行準確的發行量公布數據,流通硬幣的發行量一直是各國家的機密,因為這個數量直接可以研究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進程,梅花五角的發行量同樣也是一個未知數,但通過這些年眾多梅友的統計,可以大概得出一個梅花五角發行量的排列關系,雖然這個排列在數據上并不精準,但對于流通硬幣的收藏來說,此次統計也算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
1993、1994年中國國內實行經濟緊縮政策,致使硬幣發行數量驟減,所以1993與1994年的梅花五角在市場中十分難找的答案也就找到了。梅花五角在1991、1992、1993、1994這四年的發行量都不算很大,且在投放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地域數量差異,1995年是中國度過經濟緊縮的第一年,所以1995年的梅花五角發行量相對于前四年來說增加了一些,但這個增加直接導致了1996年的少數量發行,而后的1997年,在香港回歸后,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也使得市場對角幣的需求量倍增,所以1997-2001年之間的梅花五角的發行量對比前6年要高出許多。在這里,1999年作為中國硬幣改版的頭一年,1999的梅花五角相對來說也是少量發行的。
91年梅花幣是梅花硬幣的首發年份,流通品的價格較高,但卷盒卻相對便宜,全新卷拆一直不足流通品相的一倍。所以開始有意識關注91年原盒。很多原盒存在氧化問題,也沒有有效的鑒別方法,只能買一盒拆一卷,看品相,買的多了,拆的多了,手里的散幣也多了起來。91年梅花幣有機雕、手雕版的區分,一次偶然發現了一枚不同于機雕與手雕版的版本,當時感覺應該是(過渡版),以前拆盒也主要是92年封簽的原盒為主,之后轉向對91年封簽的拆卷對比,感覺這樣才更全面,更有說服力,于是真的有了新的收獲。
版別的主要區別如下圖注釋;
(1)梅花面:1:天安門透打。2:國徽透打。3:角字立體感。4:花苞的清晰度。5:珠圈的清晰度。
(2)國徽面:1:拼音的粗細。2:邊緣沖壓痕跡。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