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枚郵票誕生于1840年的英國,這與工業革命在英國最先啟動有密切聯系。當時,在社會學家、“郵票之父”羅蘭·希爾的建議下,英國開始對郵政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并由他親自主持設計了世界第一枚郵票“黑便士”。郵票誕生后不久,即派生出集郵文化活動,使郵票在另一個領域里發揮獨特的作用,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
中國郵票發展史經歷了海關試辦郵政時期(1878-1896年)、清郵政時期(1897-1911年)、民國和新中國等四個時期。中國第一套郵票是由清朝海關發行的大龍郵票,根據不同時期分為薄紙大龍、寬邊大龍、厚紙光齒大龍和厚紙毛齒大龍四種。由于郵政業務發展,郵票的需求量增大,以及大龍郵票版模損壞,不能再用,1885年又發行了小龍郵票。1894年11月,中國第一套紀念郵票“慈禧六十壽辰紀念”郵票(俗稱“萬壽”票)誕生。1897年,清代國家郵政正式開辦后,需要各種面值郵票,為應急,除將海關郵政時期發行的小龍和萬壽郵票加蓋多種面值暫用外,同時又將貯存在上海海關的 3 分紅色印花票加蓋使用。在清代郵票中,除“大龍郵票”外,最著名和最吸引集郵愛好者的當屬1897年2月20日大清郵政局發行的“紅印花加蓋郵票”,郵人們把對有關紅印花及加蓋郵票的課題研究稱之為“紅學”。
郵票的種類經歷了由簡到繁,再由繁至簡的過程,郵票主圖經歷了從人物、徽志、數字的發展,如今無所不有。郵票質地從單一發展成多試多樣,即從紙變化為金銀鋁木、塑料絲綢、針織尼龍、香味全息、唱片等等。郵票的功能也從原來的郵資憑證發展成為收藏、宣傳、史料、交流和商品。郵票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形狀,如三角形、圓形、菱形等。可以說,郵票既是國家名片、百科全書、藝術寶庫,也是歷史見證和特殊商品。
郵票的收藏價值主要與郵票的發行量、郵票的質量、郵票的存世量、郵票發行的首尾、郵票的面值、郵票的枚數、郵票的比價、郵票的新舊、郵票的需求量和郵票的品相有很大關系。以1980年的猴年生肖郵票為例,它是新中國以來發行的第一枚生肖郵票,當時發行了400萬枚,只有8分錢面值,剛開始人們都只當作寄信用,后來它的價值才突顯出來。猴年郵票設計十分精美,由著名畫家黃永玉親身設計,并且為雕刻版印制,郵票圖案摸起來有毛茸茸的感覺,如今在火爆的郵市里身價增長超萬倍。
集郵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可以開闊視野,升華境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寓教于樂,傳播友誼,儲蓄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