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顯然已經成為時下最熱的話題,尤其在周五敏感的時刻,政策的預期就必然強烈,而上周五央行再一次宣布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并不是預想中的加息,再度引發了熱議,多次運用數量工具而一再對利率工具有所保留,隱隱反映出貨幣政策調控所面臨的復雜局面。
一方面是真真切切的*,11月的CPI達到5.1%無疑表明當前的通脹態勢已經十分明顯,上周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將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意味著抗通脹已成為當前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為了控制通脹,必須收緊銀根。但另一方面,經濟還需平穩發展,政策力度把握不好,會對實體經濟帶來較大負面影響,同時本輪通脹的根源在于過剩的流動性,加息的效用有限,因此在政策的選擇上,逐步地運用數量工具就成為了央行的現實行動。
然而不難發現,現今的流動性問題仍然十分嚴重,這集中體現在樓市調控下的不漲反跌,對通脹預期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這種示范效應傳導的效果就是更多物價的聯動上漲。因此,流動性引起的通脹已經進入了預期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并且使得更多資金有了推升物價的理由,從這個角度上講,控制通脹預期,強勢表明嚴控物價的態度也尤為重要。
事實上,盡管回收流動性是調控的本源,但對于控制通脹預期的宣示效應并沒有加息來得直接,而小幅多次的上調準備金率對資金的凍結效果也是漸進的,這并不利于表示嚴控的決心,甚至還有可能造成一個較長期才能解決的預期。因此,盡管利率工具的作用有限,但作為明確的表態,加息是有必要的。
當然,11月的CPI成為年內高點,12月回落是大概率事件,央行以這個理由按兵不動也能說得過去,亦或者央行在等待預期有所減弱的時候再采取行動,所以年內剩下兩周多的時間并不能消除加息的可能,只是一旦調整難免會對年底的金融市場造成較大震動,明年初再采取行動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明年的宏觀經濟和政策走向注定不會平淡,發改委在近期表示2011年我國經濟增長將達到8%左右,CPI漲幅將在4%左右,反映出2011年抗通脹形勢的嚴峻。這種嚴峻的背后仍然還是流動性的問題,或者說流動性已經并且還將持續帶來的問題。歐美經濟遲遲不能復蘇,世界范圍內大量的流動性存在以及美元的弱勢只能引起通脹甚至是滯脹。而這樣的局面是否能有所改變,美聯儲是不是會將量化寬松進行到底,歐洲債務危機將何去何從,其中的復雜性和難以預見性必將使得中國經濟和政策調控走勢復雜,歸根結底還將繼續面臨和處理這樣一個難題: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和控制流動性進而控制價格上漲?在全球流動性過剩已成定局的情況下,貨幣政策還將站在風口浪尖上,我們的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的上限在何處,利率工具將如何使用,等等這些,考驗著的,仍然是調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