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套人民幣都有幣王品種,第一二套人民幣正式退市,存世量稀少,第三四套人民幣是升值空間較大的錢幣,1980年50元紙幣是第四套人民幣當中的成員,如今被稱之為幣王品種,存世量是比較小的,現如今,存世量的稀少,未來的發展前景也是非常好的。
隨著舊鈔不斷回收,1990年版的投入市場流通以及后來第五套人民幣的發行。1980年版早在21世紀到來前就已在流通市場上鮮有出沒,除了很大部分被銀行系統回收銷毀,剩余小部分被收藏者收入進藏品冊中。部分研究者指出,1980年版50元券的存世量在15萬張內,可見當年消耗量巨大。擁有一張舊鈔作為藏品珍藏,這本身也是在收藏一份珍品的價值。舊鈔本身的存世肯定要比新鈔多,而且舊鈔本身也不大討喜,因此價值肯定不如新鈔那樣具有高價值的。
紙幣為什么洗不爛?
1、原料
特殊的原材料賦予紙幣穩定、較硬、耐磨損的質地。甚至在2013年后發行的新版紙幣,還會在紙幣表面加上一層有光澤的薄膜作為保護。這些措施延長了鈔票的使用壽命。
2、增濕強劑
一般的生活用紙在接觸水后強度會變得很低,極易碎解。為保證珍貴的鈔票不會被水破壞,鈔票紙在生產過程中會加入“濕強劑”。
這種高分子聚合物會在紙張纖維間形成化學鍵,增強紙張的內部結合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水份對纖維的影響,進而提高紙張的穩定性,保證了人民幣經過洗衣機的浸泡和揉搓后還能保持完整。
3、表面施膠
為進一步提高鈔票用紙的強度及其對印刷的適應性,印制過程中會在鈔票表面施膠,這些存在于紙張表面的施膠劑可以阻隔水向紙張內部滲透,降低紙張的潤脹,減少浸水后鈔票紙的變形。另外,生產鈔票的工藝十分精細,在紙頁形成、干燥脫水、速度控制方面都有較高要求,進一步保證鈔票紙浸水后的尺寸穩定性。
4、銀行鈔票原材料的秘密
為防偽防造假,鈔票用紙的成分是個嚴格保守的秘密,但相較于初版的鈔票,紙張材質已有很多變化。例如歐元,在中世紀初期,它是簡單的紙片,然而現在已是百分百純棉纖維構成,和衣服的材質相同。
紙張制作以植物纖維為主要原料,而植物纖維主要由具有很多親水基團的纖維素構成,所以纖維會吸水潤脹,外形尺寸也會變化,最終造成紙張尺寸變化。假設制漿方法不變,紙漿伸縮性越小,產生的紙越不容易變形。在紙漿選材上,草漿伸縮性最大,其次是闊葉木漿,針葉木漿較小,棉漿最小,所以鈔票紙主要原料就是伸縮性最小的棉纖維原料。
5、塑料鈔
八十年代,一些國家出現了聚合物材質的塑料鈔票。最早是在澳大利亞流通,后來被加拿大和墨西哥采用,英國也將在不久之后開始使用。相比紙質鈔票,制造費用是之前的兩倍,但因為不容易被撕破,使用期限應該比原來多三倍的時間。
我國人民幣的收藏和其他收藏品種相比較而言,有著很大的優勢和長處。其穩定的發展和地位,讓眾多投資者選擇它。但是之前三套距離我們時間久遠,價格高昂,因此,選擇1980版50元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是最好的。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