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國情不同,我國第一枚郵票的出現和郵票收藏活動的開展都晚于西方國家。在英國發明并使用郵票38年后,我國才印制了自己的郵票。
我國第一次發行的郵票是大龍郵票,后來人們把這套郵 票簡稱為“大龍票”。談及大龍郵票產生的背景,就要追溯起那段郵政史了。
1858年,美、英、法等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條約》。條約規定:駐京各公使館信使往返文件收 發,由中國驛站派差照料,中國政府負責保護。
1861年1月20日,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總理衙門,各國信使來往文件改由淸政府總理衙門轉交中國驛站傳寄。但是,當時正發生太平天國和捻軍等農民起義,總理衙門擔心傳寄文件不安全,于是,把遞送各國使館郵件的事務交海關辦理。
1866年,在海關總稅務司署內設置郵務辦事處,除遞送各國領事館的信件外,也負責中國各海關間的文件傳送。開始只規定了郵資和加蓋郵戳等,沒有實行貼用郵票的制度,后來郵政業務進一步擴大,才感到有發行郵票的必要。
1878年郵傳部成立,同時在北京、天津、煙臺、牛莊(今營口)、上海設立郵政機構,收寄公私信件,但機構仍附屬于海關。上海海關印制和發行了我國第一套郵票,共3枚,面值用銀兩計算:1分銀(綠色)、3分銀(紅色)和5分銀(桔黃色)。圖案正中是一條龍,襯以祥云和水,上邊框內橫列英文出“CHINA”(中國),下邊框內是郵票面值幾分銀的英譯文字,上端兩角處分別是“大”和“清” 二字。
大龍郵票共發行過3次。第一次發行于1878年,因紙質 是硬性半透明薄紙,通稱“薄紙大龍”。第二次發行于1882年, 因為郵票的票幅比第一次的縱橫都寬,通稱“闊邊大龍”。第 三次發行于1883年,因紙質較前兩次要厚,通稱“厚紙大 龍”。其中,“闊邊大龍”面值5分銀的新票目前已極少。25 枚的全張新票存世量僅一張,它是中國早期郵票中最著名的兩大孤品之一。1991年9月12日,在英國倫敦拍賣時,被一港客以61 .3萬美元購得。
1988年為紀念大龍票發行110周年,郵電部發行“票中票”小型張一枚,使今日的普通郵票收藏者都能得以一睹大龍票的風采。大龍票的誕生,拉開了中國郵票收藏發展史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