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票實際也是版權標記。我國傳統的版權標記是在版權頁上注明“版權所有,翻印必究”等字樣。宋代眉山程舍人宅刊《東都事略》目錄頁上的“已申上司,不許覆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版權聲明。版權票是東方特有的版權標志,上個世紀30年代,日文書籍很流行貼版權票。筆者收藏有近千種版權票,其中絕大多數源自日文書籍。我國書籍貼版權票者較少,習慣用印,魯迅的《吶喊》版權頁貼的是一枚鈐作者印章的白紙片,權作版權票吧。
版權票設計簡潔明快,形式多樣,有的為作者親手制作,有些則是請著名的藝術家、版畫家設計,多以木版或銅版印刷。日本版權票設計、選材不拘一格,很隨意,有的取白紙或牛皮紙、宣紙等,蓋作者朱印,剪成長方形或正方形紙片,貼在版權頁上就成了版權票。版權票大如名片,小不過普通郵票的四分之一。《日本化學總覽》上的一枚版權票,長二寸,寬一寸半;弘文堂書房印的一本書版權票長、寬不足1厘米,堪稱微型版權票;《續東洋思想研究》版權票用書店的價簽制作而成……林林總總,五花八門。只是版權票流行時間過于短暫,否則,一定會有更精彩、花樣更多的版權票出現。
書籍版權頁上,有的貼一枚鈐作者和發行者印章的“小畫片”。其邊緣打孔,見長見方,酷似郵票和印花稅票。一般稱版權票,也有人稱著作權印花。
我國書籍使用版權票盡管風行一時,但遠沒有日本普遍。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貼有版權票的書籍如今變得稀少而珍貴,人們對版權票的了解也就更少了。大概是在前年,有報紙刊登一封讀者來信,來信中說他買的一本書版權頁上貼一張小版畫,蓋作者印章,問這是不是所說的版權票。遺憾的是,時間都過去快兩年了,仍沒有人“賜教”。通過這件事,說明熟悉版權票的人不多,收藏和研究版權票的人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