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版人民幣中面值一萬元牧馬1951年5月17日發行,1955年4月1日停止流通,流通時間歷經3年11個月,現存世不超過100張。
2011年6月,“1萬元牧馬”以 172.5萬元成交。
2011年11月,一張“牧馬幣”也拍出了175萬元的天價。
在人民幣紙幣收藏界,1951年一萬元牧馬紙幣一直被公認為是第一大珍品,該此幣發行于蒙古地區,票卷上一個蒙古人在大草原上牧馬,其背面是用蒙古文寫的內容,被譽為中國人民幣之寶,臺灣紙幣收購家稱其為“票王”。
那么它為什么價格攀升如此之快?
就地取材,版別眾多
第一套人民幣由晉察冀邊區銀行印制總局負責設計和印制,制作時就地取材,沒有統一規格,鈔紙質量不一。這套人民幣于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莊開始發行,陸續發行了12種面額,62種版別。
保存難度大,存世量僅幾十張
因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印刷技術不高,紙張質量較差,很不容易保存。又因其面值巨大,當時的老百姓基本上不會接觸到1萬元面額的紙幣,所以印隨著紙幣流通過程中的自然磨損和毀壞,還有其他種種原因,留存于世的牧馬圖數量稀少,非常珍貴。
發行時間短,數量少
第一版人民幣的流通時間有6年多,總面值176552元。退出流通57年來,其面值升值近30萬倍。現在流傳存世的第一套人民幣已非常稀少,全國不到百套。1萬元牧馬圖票券正式流通票所見有記錄64張,未見有全品新相,九成以上據告不過五張。
也就是說,現今存世第一套人民幣票券60張全,品相逾九成不可能超過10套,換言之,全國收齊了第一套人民幣九成品相的收藏家只在10位之內。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