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的刷色是指郵票圖案所印刷的顏色,刷色是郵票的重要特征之一。郵票的刷色同郵票的紙張、印刷工藝及油墨相關,其中決定的因素是印刷所用的油墨。多年來,印制郵票都采用專門的油墨,不同的印刷機或不同的印刷版別,使用不同的特制油墨,如雕刻凹版油墨、平版油墨等。這樣不僅保證了郵票圖案的色相純正鮮麗、線條精細光潔,而且對防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刷色是衡量郵票印制質量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不少國家沒有能力印制郵票的重要原因之一。對廣大集郵愛好者來說,了解郵票刷色的一些基本知識,具有指導個人集郵的現實意義。
⒈郵票刷色的分類。
⑴單色:即郵票圖案只用一種顏色印刷,也稱為單一刷色。用一種顏色印刷郵票的印刷工藝比較簡單,且成本低。各國早期的郵票用單色印刷的較多,而近期郵票中在用量大的普通郵票中還不時可見。新中國成立初期,普通郵票、紀票、特票中有不少是單色郵票。而近年來如J134 “朱德同志誕生一百周年”郵票的刷色也是單色。由于此票是雕刻版印刷,線條粗細、疏密處理恰當,能很好地表現出圖案的層次,印刷也十分精美。
⑵雙色:郵票圖案采用2種不同的顏色印刷。有的是一種顏色各占圖案的某一部分,互不相干,印刷工藝簡單。如T113 “中國古代體育”郵票,邊框是一種顏色,而圖案中心部分與文字是另一種顏色。有的則是2種顏色疊印,即先印一種顏色,再在圖案上印另一種顏色,如J83 “柯棣華逝世四十周年”郵票就是這種雙色郵票。
⑶多色:又稱為彩色,即郵票圖案印有3種以上的顏色。通過疊印或套色印刷,使郵票圖案獲得豐富的色彩與層次,刷色艷麗,從而增強藝術效果,提高人們對郵票的收藏興趣。近年來,以影寫版、膠版印刷的許多郵票、小型張的刷色大多數是多色的,少的3~4種顏色,多的達5~7種色彩。
此外,有的郵票刷色采用“套金”,即使用金墨在郵票上套印出金色,如J13 “周恩來同志逝世一周年”郵票的金邊。有的用銀色油墨套印出銀色的“印銀”,如J12“劉胡蘭烈士英勇就義五十周年”郵票。還有將彩色金屬箔或色粉通過熱壓方法燙印到郵票上的“燙金”,如J41M“里喬內第31屆國際郵票博覽會”加字小型張,就是用“燙金”方法印上了金色的加字。有時甚至在印制郵票的油墨中加入磷光粉或熒光粉等發光物質或其他特殊材料,使郵票在紫光燈下或暗處發出某種顏色的光澤或使原來的某部分刷色呈現出變色的現象,這些或多或少涉及到郵票刷色的情況,集郵者應有所了解。
⒉郵票刷色的變體。
是指郵票圖案沒有或部分沒有印刷成規定要求的顏色,并漏過了檢驗,從郵局售出,成為刷色變體票。
⑴錯色票,就是印錯了顏色的郵票。這是在印刷過程中由于某種失誤,如油墨顏色調配比例不當或調配不勻、用錯了油墨等而造成的;有的在郵票試印時用一種顏色,而正式印刷的郵票是另一種顏色等。這種失誤是很少發生的,一旦出現顏色印錯的郵票,郵票印刷廠往往通過檢驗后抽出,不會流入銷售渠道。但還是有極個別的情況例外,郵票印刷廠檢驗過程中沒有發現刷色不對,郵局也忽視了顏色的差異,錯色票被出售了。這種情況在英國、西班牙、奧地利和希臘等國家都曾出現過。由于錯色變體票屬于大變體,且數量極少,因此一旦出現錯色票,往往成為該國的珍郵之一,價格自然不菲。
⑵漏色票是漏印了某種顏色的郵票,或在郵票局部漏印了某種顏色,形成郵票局部圖案或文字變異。這也是郵票印刷廠在印刷過程中的某種失誤而造成的,且檢驗中又未發現,隨正常的郵票出廠,最后從郵局售出。近年來,我國曾多次發現局部漏色或漏印文字的郵票。如1995-20 “九華勝景”中的(6-4)“祗園夕照”郵票漏印了面值;1995-24 “三清山”中的(4-2)“司春女神”和(4-4)“巨蟒出山”郵票漏印了黑色的文字(以上均載于1996年《上海集郵》第4、5期)。筆者前幾年也曾在郵局購到普27民居面值2元的“江西民居”郵票局部漏色票。橫4連郵票的中間兩枚下部部分深黃色漏印了。一般地講,漏色變體票的珍罕程度無法同錯色變體票相比(極個別的例外),根據漏色程度的不同在價格上也不相同。漏色多的才能列入大變體,而漏色少的一般稱之為變體趣味品(即小變體)。
⑶套色移位雙色和多色印制的郵票,一般都是先印淺的顏色,再印深色。在郵票印刷過程中,有一系列的“定位”措施,使印刷套色準確。即使如此,在大量高速印刷過程中偶而也會由紙張走偏或放偏等原因,出現套色移位。一般地講,套色偏離1.5毫米以上才被認為是套色移位,若偏離到3毫米以上,才成為大變體。在《民居》普通郵票中,曾多次發現“套色移位”的郵票。
許多集郵愛好者對郵票的刷色是十分留意的,在郵市里有時也會碰到一些刷色變異的郵票,令集郵者感興趣。對此,筆者認為一定要謹慎對待,千萬不要輕率掏錢購買。因為被集郵界公認的刷色變體票必須是確實從郵局窗口出售的。這種刷色變體票一旦從郵局售出,往往很快會在一些有影響的集郵報刊上披露,說明刷色變異情況,甚至包括郵局全張的張號等。而在郵市里出現的刷色變體票,不少屬于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由于郵票印刷廠的管理制度未能嚴格執行,某些刷色變異的郵票已被檢驗出來,在銷毀之前被人竊取并帶出而流入郵市。這種刷色變體票實際上是廢票,如漏色、錯印某種顏色的半成品或“樣品”,這種廢票是不被集郵界承認為變體票的,若在郵集中展出,不僅得不到加分而會被扣分的。所以,在不能確定其真實“身份”前,顯然不宜收集。
二是由于刷色變體票的價格高于正常刷色的郵票,某些唯利是圖或心術不正的人就在郵票刷色上動歪腦筋,想方設法做手腳偽造刷色變體票。最常見的是用物理或化學方法使郵票變色,用輕刮或輕磨手段制造所謂“漏印”等等。對這些所謂的“刷色變體票”,只要集郵者具有一定的郵識和辨偽知識是不難發現其破綻的。經過作偽者處理的“變體票”,在放大鏡下認真觀察其圖案(最好同正常票對照),其色相顯得陳舊,不鮮艷,或是可以在某處見到所謂“漏印”的顏色之網紋色點(色度可能略淺),或是郵票表面存在擦痕等。有的在作偽過程中破壞了背膠,就貼在信封上實寄,以掩蓋其處理手法等。
總之,集郵者不要存在獵奇心理,應以平常心對待刷色變體票,這樣才不至于受騙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