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最昂貴的紙幣就是第一套人民幣,其中,中國人民銀行于1951年發行的一枚“牧馬圖”壹萬圓面額人民幣,曾經以230萬元的成交價刷新中國紙鈔拍賣的世界紀錄,被譽為“中國人民幣之寶”。
第一套人民幣能被收藏市場奉為“開山鼻祖”,因為其具有一些不可復制的特征。它的誕生,標志著新中國貨幣制度的建立。同時,第一套人民幣誕生在解放戰爭的特定歷史環境中,它的發行保證了解放戰爭勝利進軍的需要,促進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最終成為統一的全國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的幣制混亂局面,所以它有戰時貨幣的某些特征。
其次,發行時間短,數量少,是它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自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市正式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即日開始發行統一的人民幣,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至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使用的人民幣為第一套人民幣。據說僅100天就收回了全部流通量的98%。其中,第一套人民幣中的“牧馬”、“蒙古包”、“瞻德城”、“綿羊”,更是分別只在蒙古和新疆發行,更為稀少。第一套人民幣伍仟圓的“蒙古包”,市場報價高達85萬元。
由于歷史背景和時代條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幣的紙張質量較差,票面破損較嚴重,目前的存世數量特別是品相上佳的極少,能將其集全實屬鳳毛麟角,因此也成為了最貴的一套人民幣,目前全套全品的市場價格已突破了60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套人民幣進入收藏領域是20世紀80年代后的事,到今天只有20多年的時間,在這20多年內,第一套人民幣從“棄于地無人問津”,到今天“洛陽紙貴”,為持續高燒的人民幣收藏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保證了解放戰爭勝利進軍的需要,促進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最終成為統一的全國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的幣制混亂歷史。
1949年1月,北平解放,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遷到北京。全國解放后,各大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國人民銀行相繼成立。1951年底,除西藏自治區和臺灣省外,全國范圍內貨幣已經統一,人民幣成為中國唯一的合法貨幣。到1953年12月,人民幣發行券別有1元券、5元券、10元券、20元券、50元券、100元券、200元券、500元券、1000元券、5000元券、10000元券、50000元券等12種;版別共62種。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
在圖樣題材上,選擇工業、農業、商業、紡織、交通、運輸、工廠和礦山等當時經濟建設和新社會人們生活的圖案,體現了第一套人民幣的真實歷史意義、地位及作用,生動展現出中國解放事業及建國初期人們的政治、生活、文化、社會百態,使人們領略到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建設新中國、新社會的如火如荼激情歲月。其中“水牛圖”、“打場圖”、“帆船圖”、“馬飲水圖”、“蒙古包”是百姓熟知的版別。
由于當時各解放區的環境和全國解放初期條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幣的設計思想還不夠統一,圖案既有反映工、農業生產的勞動場面,也有反映交通運輸的情景,還有的反映北京等地名勝古跡的……內容繁雜,主題思想不突出、不明確。鈔票種類多,面額大小差別大。從1948年12月到1953年12月,共印制發行了12種面額、62種版別的人民幣,最小面額只有1元,最大而額則是50000元。到第一套人民幣發行后期,1元券幾乎退出流通領域。印制工藝多樣,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為了用最快的速度進行鈔票的印制、發行,以滿足解放戰爭的需要,當時只得采取應急措施,老廠新廠一齊上,新舊設備一齊用,工藝上采用了石印、凸印、凹印、膠印、凸凹合印、凸膠合印、膠凹套印等七種技術,紙張、油墨等主要原料也都是就地取材。因此,鈔票的質量差別較大、參差不齊。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