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作為代表國家審美觀念的玲瓏藝術品,在不同的國家,也呈現出各自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與其他國家早期郵票相比,清代郵票圖像的主體特征為文章圖像加文字圖像,文章圖像又主要以龍形加其他的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為標志。自遠古華夏氏族、部落存在之時,龍蛇圖騰已經成為嵌入中國文化觀念的、經時久遠的圖騰旗幟。
1897年清政府收回多年來由海關獨攬的郵政大權,創辦真正屬于大清國的郵政官局,由于當時大清官員沒人熟悉郵政工作,所以仍由赫德負責。大清郵政官局成立后設計發行的第一套普通郵票全套共12枚,圖案有三種,蟠龍圖:面值半分(紫)、1分(黃)、2分(桔黃)、4分(棕)、5分(玫紅)、1角 (深綠);鯉魚圖:2角(絳紫)、3角(玫紅)、5角(黃綠);飛雁圖:1元(深紅與玫紅)、2元(黃與桔紅)、5元(深綠與玫紅);面值以洋銀圓、角、分為單位。
這套郵票的圖案設計仍然是費拉爾,他根據中國皇室的要求,選擇了最有代表性的蟠龍圖案作為新郵票的主圖,所以這套郵票也稱為“蟠龍郵票”。據傳說:蟠龍是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它是大地之神,人間的主宰,可以隱于江河湖海之中,也能夠呼風喚雨,維護一方平安,造福百姓。
赫德原打算委托倫敦華德路公司印制,但是因為設計圖稿交付時間的延期,只好改由日本筑地活版印刷所石版印制。這套郵票發行數月后,赫德偶然發現其圖案中的英文“CHINESE IMPERIAL POST”(大清帝國郵政)被誤印為“IMPERIAL CHINESE POST”(帝國大清郵政),于是緊急將還未發行的郵票悉數收回,并由倫敦華德路公司重新印制蟠龍郵票,而錯印的日本版蟠龍郵票由于發行僅幾個月,出售數量不多,所以流傳下來的就更少了。
1897年10月1日(光緒二十三年)發行的日本版蟠龍郵票,面值1分,金黃。我國集郵家蘇連第先生在他的遺著《中國郵票之美》中,將“蟠龍”郵票畫面的整體布局稱為“四菜一湯”,即中心取圓、局部透白、四襯角花。“蟠龍”郵票上所繪“團龍”為龍的側面形狀,區別于“大龍”郵票的正面龍形,郵票上四角襯“如意云頭”角花。
大清蟠龍郵票,今天呈現給人們的不僅是它的驚艷與震撼,還有它那歷史悠久的滄桑,百年漂泊的孤寂,讓人更覺珍貴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