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滬深兩市遭遇一年多以來的最大跌幅,兩市分別大幅下挫5.18%以及7.00%,滬市收盤失守3000點大關,一日內抹平本月以來的全部升幅。
除了通脹等宏觀經濟因素外,基金高倉位的市場魔咒被廣為詬病。多家研究機構監測數據顯示,基金11月第一周的股票倉位繼續走高,接近或達到歷史高位88%。
根據海通證券(10.86,-0.06,-0.55%)的測算,11月第一周股票型、混合型開放式基金的股票倉位已經進一步提升至88.89%,創2006年以來倉位新高。
同時,多數高倉位基金主動小幅調低倉位,中高倉位基金小幅主動增倉,低倉位基金則繼續積極加倉,七成以上集中在高倉位水平,近四成偏股型基金滿倉運作。
其中股票型基金由于前期整體倉位較高,近三成基金10月底處于滿倉,高倉位股票型基金選擇主動小幅降低倉位控制短期風險,但總體倉位水平仍處于歷史高位。
賣方分析師信達證券劉明軍指出,由于配置比例限制,88%的倉位意味著基金可能面臨被迫減倉的尷尬。年底又是基金追求排名關注收益率的時段,出于這方面考慮,基金可能會對那些本身漲幅挺高的股票進行一定的調整。
其實,處于高倉臨界線的不僅僅是公募基金。
據好買基金10月份的調研,有85%的私募倉位在七成以上,和9月份相比重倉私募比例大幅上升。
相較國內基金,QFII的運作則更為“激進”。海通證券基金分析師吳先興表示,根據彭博10月底的數據監測結果,QFII的股票倉位大幅提升并接近滿倉運作。“10月底,投資中國A股的QFII基金股票倉位的簡單平均倉位提升至98.37%。其中JF、摩根士丹利、景順資產、日興資產等的倉位已經達到100%。”
基金高倉位魔咒
全景基金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去五年中主動投資的開放式偏股型基金平均倉位屢成可供參考的典型反向指標,特別是在其最高倉位或最低倉位之時,參考作用極其明顯。
2007年三季度后大牛市轉折,出現了連跌五個季度的大熊市。而當下調開始時,基金經理群體卻繼續保持重倉,特別是在下跌的第二個季度末(2007年年底),還刷新其倉位的歷史最高紀錄,達到78.96%持倉水平,就在這信心膨脹之時,大盤后一季度跌去了34%。
當2009年二季末基金加倉至82.55%新高時,大盤卻出現6.08%的季度回調;緊接著,基金降低了倉位至80%之下,而大盤后一季度漲了17.91%;重燃熱情的基金經理,2009年年底把倉位推至歷史新高點,平均持倉高達84.72%,后一季度大盤卻跌了5.13%;2010年一季度末,基金經理仍然較高倉位持股,二季度大盤又跌去22.86%。
據上述統計,主動投資的開放式偏股型基金在過去五年內中等偏高倉位(平均倉位75%~80%之間)出現7次,較高倉位(平均倉位80%~85%之間)出現3次,之后大盤后一季度無一次收陽以回報基金經理重倉持股。
根據好買的基金三季報統計,三季度末342只偏股型基金平均倉位為81.17%,達到牛市水平,其中,188只股票型基金平均倉位為86.39%,154只標準混合型基金平均倉位為74.81%。共有88只偏股型基金倉位超過90%。
11月以來部分基金主動小幅減倉
基金倉位整體居于高位的同時,部分基金在11月之后也悄悄采取了主動小幅減倉。
綜合浙商證券、信達證券等多家基金研究機構的測算結果,11月第一周大型基金管理公司中,廣發、博時、易方達三家基金公司出現主動減倉痕跡,中小型基金中國海富蘭克林、民生加銀和新華等旗下偏股型基金有主動減倉的動作。
據海通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監測,上周市場整體有近八成股混型基金進行主動減倉,比重分別為82.83%和68.94%。基金主動減倉主要集中在5%以內,占減倉基金的95%左右。
從基金公司來看,超半數基金公司旗下偏股型基金進行主動減倉。大型基金管理公司中除嘉實基金管理公司外,其余公司倉位均不同程度縮水。其中,華夏基金倉位縮水最多,領銜減倉基金公司。
海通證券基金分析師吳先興向記者表示:“整體來看,近一周市場震蕩上行,股混型基金倉位繼上期創歷史新高后進行小幅調整,七成左右基金上周選擇主動小幅減倉主要是為了控制短期風險,但整體倉位仍處于歷史高點,顯示出基金對后市中長期較為樂觀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