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統計局公布的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為4.4%,創下近25個月的新高。而國內貨幣政策已經開始全面收緊。前一天晚間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11月16日起將所有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上調0.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年內第四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對此,央行副行長胡曉煉在“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會”上發表講話時解讀,這是央行在管理流動性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不過,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卻認為: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只具有緊縮銀根的導向效應,但缺乏操作效應。
雖然有觀點認為,此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意味著近期加息可能性的降低,然而,持相反觀點者卻認為,未來貨幣政策有可能進一步趨緊,不排除再次上調準備金率或加息的可能。
對沖流動性
本次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完成后,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由17%變為17.5%,與2008年的歷史最高點持平;加上年初以來央行有針對性地提高部分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實施差別準備金率的影響,工、農、中、建四家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已高達18%,創造了新的存款準備金率歷史紀錄。
正如胡曉煉所言,當前較為嚴峻的流動性狀況,是央行再度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的主要原因。央行11月11日公布的10月份貨幣信貸數據顯示,狹義貨幣(M1)、廣義貨幣(M2)在9月份雙雙出現回落后,本月再度高位反彈。與此同時,CPI同比數據激增至4.4%,新增貸款接近6000億元,均遠遠高出市場預期。
而流動性充裕的狀況與近期外匯占款增加較多、貸款投放偏快等因素有關。此外,美國再度實施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也進一步加劇了全球流動性狀況。而作為收縮流動性的貨幣工具之一,除央行一直采用的公開市場操作外,存款準備金率被認為是最為有效的工具之一。
不過,對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實際效果,或許是警示大于實質。“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是緊縮銀根的工具”,據王國剛按照現在存款余額計算,每上調0.5個百分比的存款準備金率,收緊的資金量大概在3500億到4000億元人民幣之間,如果加上貨幣乘數,收緊資金則超過15000億元人民幣。
“然而,這部分靠上調準備金率收上來的人民幣資金,一轉手到了商業銀行又把外匯資產購買進來了,人民幣資金最終又回到了商業銀行。實際上錢是出去了,從人民幣資金角度而言沒有收緊。體現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大量增加的是外匯資金。”因此,王國剛認為,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只具有緊縮銀根的導向效應,卻缺乏操作效應。
毋庸置疑的是,央行近期一系列緊縮政策強化了市場的緊縮預期。
調控或打組合牌
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CPI達到4.4%,創下兩年來的新高。市場普遍認為,未來通脹形勢更加嚴峻,管理通脹預期將成為貨幣政策的首要任務,未來央行還將繼續通過數量型工具和價格型工具的搭配使用抑制通脹。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在“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會”上表示:從國際方面來看,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導致的全球流動性過剩助長資產價格泡沫,同時,也導致國際油價、國際金價(1368.30,-35.00,-2.49%)以及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輸入性”通脹壓力加大。
一個月前的10月11日,央行宣布差別化上調六家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10月20日,央行宣布加息25個基點。此次央行第四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之后,市場均猜測央行近期會否再度加息。
多數學者認為,持續的高通脹水平,決定了國內貨幣政策已經收緊,未來是否會繼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將取決于未來兩個月的通脹率。而在政策選擇上,匯豐晉信基金公司認為,加息或者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皆有可能。
而近幾天,一系列高層的言論也證明,決策層已達成進一步收緊政策來遏制通脹率繼續上升的共識。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金融市場人士表示:目前觀察,量化政策仍然是央行的主要調控手段。在經歷了10月份的加息之后,面對CPI數據的超預期,央行繼續選擇了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說明央行仍然傾向于選擇量化政策來回籠流動性,從而避免對經濟造成過大沖擊。上述人士認為:盡管存款準備金率已達到歷史高點,但仍然有調整空間。此外,他預計:“央行二次加息箭在弦上。”
不過,更多市場人士傾向于,政府會運用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多種政策手段在內的組合拳,加強對通脹預期的及時有效管理。
胡曉煉此前在央行網站上撰文稱:從我國的情況來看,近年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受到外匯占款較快增長的嚴峻挑戰。胡曉煉認為,從我國當前的現實來看,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有助于抑制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例如,在通貨膨脹壓力高企的時候,本幣適度升值一點兒,進口的東西就相對便宜一些。特別是對于我們這種資源比較缺乏的國家,需要大量進口初級商品,匯率調整更有助于緩解“輸入型”通脹壓力。
胡的上述表述或許在暗示,央行也有可能將通過匯率手段來抑制通脹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