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東北回歸祖國。19日,蘇聯紅軍和東北抗日聯軍進駐哈爾濱。11月22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機關及部隊撤離哈爾濱。次年4月28日民主聯軍和松江軍區部隊再度進駐哈爾濱,但未能及時接收郵局,至10月9日才成立東北郵電管理總局。從山東戰時郵局調來的俞竟同志出任總局郵政科副科長,兼哈爾濱郵政局局長。他具有發行郵票工作的經驗,由于他的努力,使東北解放區開始使用自行設計、發行的郵票。
1946年11月22日,東北郵電管理總局發行了由郝藝民設計,大新印刷局承印的第一版毛澤東像普通郵票三種:2元(紅色)、5元(橙色)、10元(藍色)。毛澤東像帶有橢圓形框,圖幅為19.5x22.5毫米,齒孔度11,全張100(1Ox10)枚。當時哈爾濱使用的是東北銀行發行的東北幣。
1946年12月,東北郵電管理總局規定的郵資標準,平信(20克)為2元,單掛號8元,回執13元,報紙、書籍等印刷(100克)為1元,盲人文件(1公斤)亦為1元。為此1947年2月,又追發了1元面值郵票(紫)色一種,毛澤東像橢圓框上多了小圓珠,像上的中華郵政變成“中華民國郵政”。至此,東北第一版毛澤東像郵票4枚出全。
東北郵電管理總局發行的郵票,曾出現許多無齒票,以第一版毛澤東像郵票為多,尤其是前三枚。但東北郵電管理總局所屬的各地方郵局出售的無齒票,都不是正式發行的。因為正式發行的郵票,必須列入發行計劃。而無齒票從來沒有列入發行計劃,那么,這些無齒票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當時,郵票打孔的工序并不在印刷廠里進行,而是在總局一樓一間小屋里,由三位女工:沈云英、王俊函、孫寶珍操縱一臺半機械的打齒機打孔。這臺打齒機,是俞竟通過郵局里一個叫沙維茨的俄國女人,在偏臉子一家俄國工廠里制造的。效能不好,人工操作,一次只能打10張紙,最下邊的幾張還齒孔模糊,撕下來十分困難。再加上女工體力有限,在急需郵票時,往往把一些未打孔的,也和打過孔的一起領走了。還有從后來承印郵票的廣發印刷所流失的未打齒的郵票和試印紙,便出現在哈爾濱中央大街松江郵票社的櫥窗里。以上是東北郵電管理總局無齒票成因的一般情況。而在合江郵電管理所屬的佳木斯郵局出售第一版毛澤東像無齒郵票,卻另有原因。 1946年12月11日,東北郵電管理總局給佳木斯郵電局發去的郵票在火車運送途中丟失。東北郵電管理總局為尋找這批郵票,在1947年1月26日的《東北日報》刊出了一則緊要啟事,原文如下:逕啟者:本局于去年十二月十一日,在哈爾濱到佳木斯間上火車丟失郵票一袋,內裝本局印制普通郵票二元、伍元、十元共六包,經多方尋查迄無著落。各界如有拾得者請交送當地郵電局,或有人發現有出售大宗郵票者請即報告當地郵電局或即將該出售人及郵票一并交當地郵電局處理,本局定予重獎。此啟。佳木斯郵電局由于沒有收到總局發來的郵票,按指示自行加蓋郵票又不能出售,郵票告急?偩盅杆傺a發一批郵票,已經來不及打齒孔了。佳木斯郵電局接到郵票后只好用剪刀剪開出售。
幾年前,佳木斯集郵愛好者劉洪濱在北京舊貨市場上,花40元錢購來一張1947年1月26日的《東北日報》,便開始了深入調查。佳木斯老郵政王術賢說:“解放初因郵票發運丟失,總局給佳木斯補發沒打孔郵票,營業員在窗口是剪著賣的。”佳木斯市老戶楊萬春說:“那年春節期間,我在佳木斯郵局柜臺買過幾張剪著賣的郵信印花,是頭一回見到毛主席像印花感到新鮮,所以記得特別清楚。”以上是對佳木斯郵局出售無齒票的補充。以前何宏調查的情況,與此并不矛盾,只是應該在其后。即1947年,國民黨軍隊在關內各個戰場上受挫,便提出“關內停戰,并外大打”,把新一軍、新六軍和七十一軍六個師集結在松花江南岸,與我軍對峙,企圖向哈爾濱進犯。面對這種嚴峻形勢,在哈爾濱的黨政機關曾準備撤往佳木斯,據說連松花江大橋都綁上了炸藥。而且東北郵電管理總局已經行動,梁志民和徐少南就曾往汽車上搬箱子,箱子里裝著第一版毛澤東像郵票和重要文件,當時開車的司機是韓惠澤。由于打孔機過于笨重沒有運去。就是說后來給佳木斯發去的也是無齒郵票。這樣就把佳木斯郵電局出售無齒票的兩個成因說清楚了。
郵票博物館楊啟明先生和《郵政業務指南》報(總第73號、1990年3月5日)均提及東北郵電管理總局增加發行無齒票,即認為是正票,正式發行。為此何宏和李登漢都曾寫過反駁文章,以正視聽。正式發行的無齒郵票,應有原則,或有發行計劃的文件,或只發行無齒票,而沒有有齒票。東北郵電管理總局這套毛澤東像普通郵票中的無齒票,則是有有齒票的前提下,由于戰爭、運輸不及時困難情況,造成的應急發行,而絕不能說成是正式發行。其主要原因是打齒不善。而佳木斯郵局出售無齒郵票,則是根本沒來得及打齒,屬特殊情況。至于郵人手中的無齒票,除了從郵局購買的,還有從印刷所流出的,甚至包括異樣紙張的試印紙等,均不能算做正式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