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信柜是一種很古老的接收信函的方式。早在清代郵政試辦初期,便曾設立過郵政信柜、有的叫郵政分柜、郵政信箱、代辦信箱或郵政箱局等。郵政信柜接收的信件,都蓋有“郵政信柜”字樣的郵戳,這種郵戳有圓形、碑形、長方形等,大部分沒有日期,也有少數有日期者。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蘇維埃革命根據地雖然相當艱苦,蘇維埃郵政舉辦時間也不長,但也曾設立過郵政信柜。
1985年,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郵票展覽”上,江西省集郵協會曾展出2個僅見的蓋有“紅軍總信柜”字樣郵戳的信封。封上蓋有長方形郵戳,并有帶放光芒五角星圖案及5條水波紋,戳上日期可以更換。這是目前見到的解放區最早的正式軍郵機構的實寄封。
據1932年5月1日公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郵政暫行章程》中“紅軍信柜”條中記載:“43 為便利紅軍戰斗員指揮員寄信,紅軍里從團部起設“紅軍信柜”,安置在團政治處及師政治部,每個軍政治部內設郵政遞信員1人,管理每日取件,并送交當地郵局投遞。如師或團單獨行動時,則由師政治部或團政治處臨時派員代理傳信工作。
總政治部內設郵政遞信員1人,管理收發該部軍團直屬部隊的幾個信箱及代售郵票。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內設“紅軍總信柜”,及郵政總遞信員工人,除管理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及總直屬隊的各信柜外,并負責管理各軍團與各軍的郵政遞信員。
所有紅軍戰斗員指揮員免費寄信的信戳,統歸各該軍各級政治機關管理,不準隨便亂蓋。
紅軍內各級郵政遞信員,與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內的郵政總遞信員發生隸屬關系,總信柜則直向中:央郵政總局具領郵票及支取經費。
紅軍內各級郵政遞信員,每日收集各信柜之郵件,送到軍隊駐扎地附近之郵局,仔細點交,分別投遞,但郵政遞信員不負責管理掛號及快郵件。” 從這個《章程》可以推論出,這二個實寄封應在1932年5月至1934年10月之間,或略微提前一此時候。隊《章程》第44條中可以看出這個實寄封是從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中寄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