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開始發行的三期海關大龍票共三枚,分別為1分(綠色)、3分(紅色)、5分(黃色)半透明薄紙,1882年發二期,面值相同,邊緣較寬,1983年第三期發行,紙厚硬挺,三期均為雕刻版印刷而成,圖案為一條舞爪龍形,文字為“大清郵政局” 。
1982年發行的海關小龍票系由大龍票改版縮小用薄紙雕刻版印制面成,紙張內含有陰陽魚水印,橫12~13齒牙、豎13~14齒牙;
1894年發行的萬壽紀念郵票,為慶祝慈禧60大壽而設計發行,共九枚,圖案各不相同,主要是壽、龍、帆船,象征長壽富貴。系由日本石印制成,其中還故意印成變體票。
1897年發行的蟠龍郵票,全套共12枚,面值從半分到5元,八種圖案,中心多是一條屈曲環繞的龍形,周圍邊框裝飾不同,中文是大清國郵政,英文誤印為帝國大清郵政,第由日本石印制成,橫橫11~12齒牙,豎13-14齒牙。
1909年9月8日發行,2、3、7分三枚,中心圖案為天壇,票上有英文“倫敦華德羅公司”字樣,系該公司雕刻雙色套印而成,橫23~24齒牙,豎 12~13齒牙。
1912年中國民國臨時中立票,1912年元月中華民國建立,來不及印制新郵票,就在清朝蟠龍票上加蓋臨時中立字樣,1月30日在福州發行,由于臨時中立含義不清,此票被收回銷毀,2月民國郵政總辦帛黎為圖“省費”,下令在前清郵票上加蓋“中華民國臨時中立”十字形字樣,遭到譴責被迫停售。
3分、4分倒蓋票,民國時期分值帆船票發行時間最長、數量也最多。20世紀20年代前后,由于幣值的變化,郵票面值變化跟不上,在郵票上加蓋(3分)“暫作貳分”、(4分) “暫作叁分”,結果一部分把字樣蓋倒了,高價回收,造成價格飛漲。
1941年孫中山像倒印票,中華民國普通郵票中孫中山頭像票占了相當比例,除了帆船票外,發行量最大。1940年末發行一批新貨幣,郵票面值也要隨之變化,到美國紐約去印制。 1941年2月發行時,發現2圓的郵票上的孫中山頭像印倒了,美國鈔票公司通告高價收購。這種中山倒印票就成了搶手的高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