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紀念幣是一個國家為紀念國際或本國的政治、歷史、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科學文化成就、名勝古跡、珍稀動植物、體育賽事等而發行的法定貨幣,面值與市場上流通的同面額的人民幣價值相等,幾十年來大部分品種均是1元面值,高面值也不過5元,極個別品種為10元面值,可以在市場上流通。但事實上紀念幣的紀念意義大于流通意義,主要滿足公眾的收藏要求。迄今為止,流通紀念幣已發行了100套左右。
流通紀念幣發行價格低,適合大眾收藏。但別指望一年暴富,平常心才可能有驚喜,若干年后沒準會發現:當年幾元錢買進,如今變成了一筆不少的零花錢。
流通紀念幣有兩個主要特性:一是特定主題,二是限量發行。從發行量來說,5000萬枚及以上屬于大量發行;1000萬枚——5000萬枚屬于較大發行量;而500萬枚——1000萬枚以下則屬于一般發行量;500萬枚及以下則屬于較少發行量。
流通紀念幣的材質和市場流通的普通硬幣一樣,主要有鎳銅合金、銅合金、鎳包鋼等。在制作工藝上,普通硬幣是普制,流通紀念幣除普制外,還有精制。普制流通紀念幣制作數量大,而精制流通紀念幣則相對制作數量少。與普制紀念幣相比,精制紀念幣锃亮,圖案精美,更具觀賞性。我國紀念幣題材豐富,涉及古今中外,圖案有人物、風景、建筑、文物古跡、動植物等,體現了我國民族文化的悠久歷史,紀念幣的藝術設計也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獨創性。
流通紀念幣最主要的優勢是價格低廉,因此擁躉眾多,不少錢幣愛好者正是通過收藏流通紀念幣才開始邁入錢幣收藏大門。但昔日紅火的流通紀念幣,曾經在錢幣收藏市場上竟成冷門板塊。緣于幾個原因:
1.部分品種發行量偏大,在流通紀念幣板塊集藏隊伍明顯萎縮的情況下,部分題材的流通紀念幣卻擴容明顯,沒有有效消耗,發行量就幾乎等于存世量。
2.政策面缺乏一以貫之,發行比較隨意,不像貴金屬幣,年初就發布整年發行計劃。如世博會這種重大題材的流通紀念幣,是在世博會閉幕以后才發行的,并且是與其他幾款不同題材、不同發行量的流通紀念幣同時發行。再如賀歲題材的流通紀念幣,原先是每年年初發行,后來發行時間也變得神秘起來,致使市場揣測和流言紛紛。雖然央行的本意或是為抑制市場的投機性炒作行為,但是隨意發行流通紀念幣的做法,卻使得真正的流通紀念幣收藏投資者沒了方向。
3.保管不易,流通紀念幣由于材質的原因,容易氧化,品相不易保證。
4.發行環節不太透明。普通收藏者能夠以1元面值兌換到這些流通紀念幣還是比較困難的,各銀行有多少貨源、留存多少都無從知曉,而市場上卻經常可以看到整卷整包的貨源,這些現象早已引發收藏者的不滿。
然而,更重要的是流通紀念幣本身也存在缺陷,比如防偽性比較差,特別是早期發行一些紀念幣給不法分造假留下了可乘這機,對收藏投資者的參與熱情是一種打擊。
收藏投資者希望主管部門能夠充分認識到流通紀念幣巨大的社會影響力和受普通群眾的歡迎程度,嚴肅認真做好每年流通紀念幣的立項、發行、公告和宣傳等事宜,對于金銀幣收藏者最看重的每年年初的發行計劃,能夠及時公布。具體發行過程可以參考中國金幣總公司“陽光工程”的做法,做到發行程序的公開和受監管,必要時可以聘請社會監督員進行監督;在適當增加流通紀念幣裝幀冊數量的同時降低裝幀冊的售價;選擇新的材質、使用新的工藝,加大流通紀念幣造假的成本和難度,同時也使得流通紀念幣的品相得到保證。
聯系人
電 話
微 信
Q Q
聯系人
電 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