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郵票的意義成了困擾很多郵票收藏者的問題,尤其是最近新郵市場的全面低迷更加劇了部分集郵者的擔憂,其實這種擔憂并不是沒有道理,2009年10月1日我國開始發把郵票的設計、發行已經出售等環節交給企業自主經營,這從根本上改變了郵票的屬性。
此前郵票的象征意義很大,它猶如國旗,是國家主權的象征,熟知近代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在在上個世紀的時候曾經出現過西方列強郵政機構在中國自行設計和發售郵票,其寓意就是為侵華制造基礎。同理,后來解放時期解放區郵票的出現也是解放區提升自己的民主地位而發行的。而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也發行了新的郵票,這里面也有向世界宣成自己的合法地位的意味。從這些實際事例,我們不難發現,傳統郵票的意義是有多么重大。
如今,由于把郵票的設計、發行已經出售等環節交給了企業自主管理減弱了郵票國家標志的屬性,所以造成了錯郵頻發的現象,雖然紀念郵票保留著國家郵政局審查的傳統,但這僅局限于題材這一方面審查,其他的更多的因素則不再國家負責的范圍內,而是由企業負責。這樣的做法在某一方面也造成了郵票國家標志的意義的減弱。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很多新郵票都是由電腦設計,這在很大意義上區別于傳統手繪,傳統的郵票在部分由設計者自行手工繪稿,自行刻版,里面蘊含著設計者智慧結晶。而現在的新郵則可以說是電腦高科技的結晶。從藝術收藏角度看,這兩者的區別是不以道里計的。這就如書法家的真跡和電腦復制品的區別一樣。所以,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擁有1000多萬套的新郵的價格總量比不上那些發行量只有一兩千萬套,甚至更少的老郵了。其中藝術價值的原因恐怕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同樣,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隨著時間的越來越久,老票、新郵,他們之前的收藏價值的差距必然會越來越大。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郵票的收藏價值最重要的是其內在因素,這種潛在的因素,決定了郵票未來價格的走高走低。